上海人大
问题分析:
背景: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也相应出台多项规划与政策,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等目标。2021年,上海市体育局发布“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世界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以下简称“钻石联赛”)成为第一批被列入该体系的18项赛事之一。自其前身黄金大奖赛登陆上海起,钻石联赛至今已在上海体育场举办15次;2020年,为满足原定于2021年举办的足球世俱杯办赛需求,上海体育场改造为专业足球场,田径跑道被拆除。由于上海市内无具备办赛条件的田径场地,2024年,上海站赛事移至苏州奥体中心举行,赛事名称暂改为“2024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作为“运动之母”,国际顶级田径赛事在上海的缺席,成为了上海赛事体系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问题分析:(一)市内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但难以满足顶级赛事办赛条件。根据上海市体育局发布的2023年体育场地统计数据,全市符合国家统计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共54501个,较2022年增长2.5%,其中田径场176个,较2022年下降6.4%。近年来,符合顶级标准的马术场馆、专业足球场、自行车馆等纷纷建成,但田径场地某种程度上呈现缩减态势。大型场馆方面,目前本市座位数在2万及以上的田径场馆仅有金山体育场、源深体育场、闸北体育场3座,且均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在硬件设施和配套等方面难以满足世界田联对办赛场地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二)场馆运营维护成本高企,改造升级动力不足。为加强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本市场馆运营模式正由“政府建、政府管”向“政府建、企业管”转变,但由于我国在场馆市场化运作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关体系和标准尚未成熟,加之体育天然具备的公益属性以及场馆日常运维产生的大额固定成本,场馆盈利水平十分有限,各场馆总体以维持现状为主,对场馆设施设备更新与升级方面的动力不足。
(三)顶级田径赛事缺失,放缓上海赛事体系多元化发展步伐。根据上海体育大学近期发布的《2024全球体育城市指数》,上海位列全球第30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历来国际各评估机构都将顶级赛事举办作为体育城市的重要评估维度,钻石联赛作为仅次于世锦赛的世界田联A类赛事,赛事转播覆盖超过150个国家,2019年上海站赛事为上海带来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逾7000万元,具备较大影响力。同时,场馆缺失不仅致使目前钻石联赛的缺席,也将一定程度上导致上海在未来错失举办其他国际顶级赛事的潜在机遇,对上海建设多元化的赛事体系、提升城市软实力带来不利影响。
对策建议:
(一)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加快田径场地新建与改造。一是结合“五大新城”、自由贸易区等发展战略或利用其他市内储备用地,充分对接区域内公共交通网络、酒店住宿等规划,新建符合国际顶级标准的田径场地。二是升级改造现有大型场馆,综合评估现有场馆功能完备性、设施老化程度等自身情况以及周边配套情况,在确保场地符合办赛标准的前提下,从提高赛事满意度出发,完善相关设施。
(二)加强场馆多元化经营,提高场馆利用率。加强前瞻性研究,以新建或改造田径场地为契机,进行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规划。一是在经营内容方面,注重场馆复合经营,在满足田径赛事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运动项目,并规划公众开放区域,促进场馆内容多元化经营,提升场馆资源利用率。二是在软硬件保障设施上,加强数字化赋能,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赛事竞技水平和观众体验。通过建设高体验度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为上海未来举办其他综合性顶级赛事做好储备。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场馆建设与经营保障能级。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从资金、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及运营方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在资金方面,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或其他融资机制,扩大财政资金来源,为场馆建设项目投入提供稳固资金保障;建立补贴机制,将场馆及其赛事为城市带来的外部性收入反哺场馆,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二是在政策优惠方面,适当实行税收减免,减低场馆运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出台优惠贷款政策,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三是在土地方面,通过优惠价格出让等方式提供支持,并在容积率调整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建设进度,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